自2018年9月起,同济大学以“工科试验班”为实体实施大类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是面向“社会栋梁、专业精英”培养目标实施的招生、培养、管理联动改革。2019年初,同济大学搭建了10个大类平台,分别是经济管理试验班、工科试验班(智能化制造与先进材料类)、工科试验班(土木与环境类)、理科试验班、医学试验班、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工科试验班(信息类)、工科试验班(建筑规划景观与设计类)、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与车辆类),开启了同济大学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篇章。

2019年5月,同济大学新生院正式成立。新生院设有教学事务管理中心、学生事务管理中心,以及同心、同德、同舟、同和、济人、济世、济勤、济美等八大学堂,将10个大类、特殊专业、实验区、拔尖班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班等一年级学生纳入管理范畴。教学事务管理中心与学生教育管理中心分别负责新生院学生的教学事务和学生事务管理,学堂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进行全面引导和布局,新生院各大学堂分别设立学堂院长和执行院长,聘请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卓越贡献的院士或资深教授担任学堂院长,全面引领学堂的建设与发展,发挥学堂院长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确立学堂人才培养理念,营造独特的学堂文化,提升学堂的整体实力,并让学生直接亲身感受学术楷模的魅力。同时,聘请相关学科领域具有丰富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经验的资深教授担任学堂执行院长,统筹执行各学堂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推进新生院导师管理、专业引导工作,共同助力新生院的发展。

作为推动大类人才培养的载体,新生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打破院系和学科之间的壁垒,积极推动跨学院大类培养和学科交叉融合,为“宽口径、重交叉、厚基础”的拔尖人才成长筑牢根基。新生院秉持“通专融合、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开设大类导论课、实施新生导师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引导活动等多元举措全方位开展大类培养,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新生院持续优化改革,进一步加强与本科生院、专业学院联动,实现三院协同融合,共同助力一年级新生的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夯实一流本科教育基础,从而实现“共性基础+个性发展”的进阶式人才培养。新生院将在第一学年根据“兴趣驱动、志愿优先、学业先导、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组织大类学生进行主修专业确认,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

学校为每位本科新生配备了导师、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长组,依托五支育人队伍,形成新生教育合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携手助力新生成长。结合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通专基础、学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实施时代新人“卓越·星”计划,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长有方向、发展有平台”。学院围绕学生的思想关切和现实需求,组织策划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爱校荣校教育、诚信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活动,着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