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查看更多 
9月至10月,同济大学新生院同心、同德、同舟、同和、济人、济世、济勤学堂2025级新生见面会先后召开。校领导、新生院和各专业学院负责人、各学堂负责人、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全体新生参会。新生院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学校周密的顶层设计、教育资源的强力保障,以及全流程教育环节的精心培育。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朱小杰出席济人学堂见面会,副校长赵宪忠出席同舟学堂见面会,副校长石振明出席同德学堂见面会,副校长许学军出席同和学堂见面会,校党委副书记刘润出席济勤学堂见面会,校党委副书记曹静出席济世学堂见面会,校长助理赵鸿铎出席同心学堂见面会。学校自2019年起,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联动改革。作为推动大类人才培养的载体,新生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打破院系和学科之间的壁垒,积极推动跨学院大类培养和学科交叉融合,为拔尖人才成长筑牢根基。学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出任各学堂院长与执行院长,系统规划、全面指导学堂人才培养工作。济勤学堂院长蒋昌俊院士、济人学堂院长裴钢院士、同德学堂院长钟志华院士、同和学堂院长汪品先院士、同心学堂院长郭重庆院士、同舟学堂院长肖绪文院士以及各学堂执行院长在见面会上聚焦前沿,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与新生们对话成长、共话未来。近年来,新生院持续优化改革,进一步加强与本科生院、专业学院联动,实现三院协同融合,共同助力一年级新生的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夯实一流本科教育基础。各学堂见面会上,对应专业学院的党政负责人围绕学科建设、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举措、立德树人愿景等方面与各学堂新生交流分享,旨在通过系统介绍帮助新生构建起对学科与专业的整体认知,鼓励新生尽快明确努力方向,树立生涯目标,为未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作为大一年级新生融入校园学习生活的“第一站”,新生院学堂见面会的举办,标志着2025级新生正式开启在同济校园里茁壮成长的崭新篇章。未来,新生院各学堂将继续秉持“通专融合、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围绕学生的思想关切和现实需求,依托专业学院,开展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积极打造赋能新生成长成才的创新生态,引导新生在“宽口径、重交叉、厚基础”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拓宽视野,激发潜能。
2025-11-06
2025年10月31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萌新”生涯工作室、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新生院承办的2025年新生生涯教育论坛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瑞安楼举行。论坛聚焦高校新生生涯教育的创新发展,围绕“大学先修课”“国际化环境下新生教育”“媒体视角下的高校低年级生涯教育”“AI赋能下的生涯指导”等议题展开研讨,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教育媒体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高校如何以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重塑“新生先修课”。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生教育节点作用,推动新生教育在理念创新、体系完善与实践拓展上的深度融合。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院长吴薇、上海纽约大学新生项目中心主任陆晓园、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教育杂志分社市场部资深专员丁惠佳、前程无忧校园部区域经理屈浩在主论坛作主题分享,汇聚了多维视角与创新思路。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凌凌老师为论坛致欢迎辞。王老师对到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强调了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中内在的紧密联系。王老师从“三阶段,四场域,五群体,六营一奖”简要介绍了同济大学在生涯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探索和成果。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如何提升新生生涯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AI与数据化在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思维碰撞频繁。上海市“萌新”生涯工作室主持人方雅静老师为嘉宾颁发分享嘉宾颁发论坛发表纪念证书。论坛当天特别组织实践考察活动,旨在进一步激发生涯教育场域拓展与见习空间搭建的新思路,并拓展其实践空间。全体嘉宾走进同济大学智慧校园辅助决策“驾驶舱”,近距离了解数据驱动下的学生成长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从学业进展、职业测评到就业趋势,所有数据在一张可视化界面中清晰呈现,为精准育人提供了“数字底座”。紧接着再前往上海智慧交通安全驾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嘉宾们看到了“智慧双路”多模态仿真平台和高逼真度仿真软件重现的各种复杂路况、恶劣天气等场景。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探讨了青年学生如何准确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与个人专业方向,积蓄能力、担当使命,成为未来国家战略人才的新生力量。两场实践考察共同展示了“生涯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场景相融、校园与社会贯通的育人新支点。多年来,同济大学新生院持续深化新生生涯教育体系建设。以“新生成长训练营”为主要平台,结合“专业‘职’升机”“生涯嘉年华”“新生生涯大赛”等特色活动,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延展生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成果,积极探索数据支持下的生涯指导新路径,推动生涯教育与学生成长支持的数字化、精准化发展,帮助每一位新生在“同济·第一站”明确方向、规划未来。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高校间的经验交流与模式创新,展示了同济大学在新生教育与生涯指导领域的探索成果。未来,同济大学将继续深化生涯教育体系建设,汇聚多方资源、拓展创新路径,助力新时代青年以更加清晰的方向和更坚定的步伐开启大学新征程。
2025-11-03
10月24日晚,同济大学新生院同和学堂2025级新生见面会在四平路校区一·二九礼堂隆重举行。同和学堂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同济大学副校长许学军,本科生院院长、新生院院长吴志军,新生院党委副书记、启迪书院副院长、党委学研工部副部长(兼)方雅静,同和学堂执行院长李少华,同和学堂对应6个托管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党政领导代表,以及各学院班主任、辅导员,全体同和学堂新生共同出席本次见面会。见面会由同和学堂副院长陈旭日主持。见面会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隆重开幕。同济大学副校长许学军首先为见面会致欢迎辞,代表学校向全体2025级同和新生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祝贺。他指出,同济大学始终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为目标,助力每一位学子“成长有方向,发展有平台”。许校长还对同学们提出三点期望:守“怀疑之念”,探科学真理;拓“交叉之界”,育复合能力;立“济世之志”,担时代重任,努力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擎天之柱”、国家的栋梁之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和学堂院长汪品先致辞。他指出,人生轨迹中大的转折往往一辈子都忘不了,把握好这些大变化关键在自己。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个人蜕变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向新生们提出了两点殷切期望:一是要珍惜时间,二是要独立思考,避免盲从。汪院士勉励新生“说真话,求真理,做真人”,谨记“德育崇尚信仰,科学贵在怀疑”。最后,汪院士表达了对新生的真挚祝福:志存高远,前程似锦!同和学堂执行院长李少华介绍学堂的基本情况。李院长介绍了新生院与本科生院、专业学院三院协同融合的育人新格局,系统解读了同和学堂的新生数据、育人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及工作成效。他寄语新生,既要保持对知识的热忱、拥有探索未知的胆识,也要在成长中学会自我管理与独立思考。同和学堂的人才培养工作、学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专业学院的鼎力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吴凯,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协理时钟,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忠华,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副院长王华宁,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玉柱,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梅川依次代表学院发言。六位老师分别就各自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以及专业前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他们一致指出,专业学院是学生成才的坚实依托,期待同学们在大类培养体系中夯实专业基础、培育专业志趣,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使命的同济人。同和学堂2022级理科试验班的梁锦日作为老生代表发言。她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生活感悟。她鼓励学弟学妹们以探索之心,拓宽认知边界;以专注之力,静待一树花开;以践行之志,书写青春担当。“人生万事需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她祝愿学弟学妹们勇敢且真诚,好奇而笃定,在同济这片沃土上,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与那个更好的、熠熠生辉的自己相遇。此外,学堂还特别联络了毕业的学长学姐给大家送上来自海内外的祝福。他们对学弟学妹成功迈入理想学府、开启人生新阶段表示祝贺,并结合自身经历勉励学弟学妹们能珍惜校园时光,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找准方向、勇敢探索。伴随着《同济之歌》的蓬勃朝气,新生院同和学堂2025级新生见面会圆满结束。祝愿2025级同和学子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和衷共济,扬帆起航!
2025-10-30
通知公告
专题报道 查看更多 



同济大学新生院 Email: tjxsy@tongji.edu.cn
Copyright©2018 同济大学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 沪举报中心


校园门户
同济大学
本科生院
学生工作部
图书馆
教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