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导实验——记同济大学新生院(筹)第一学期的改革探索实践
  发表时间:2019-02-12  阅读次数:1833
      刚刚过去的这一学期,对于新生院的500余名同学来说,开启了充实而又多彩的大学新生活。越来越自信的笑容、优良的班风院风和活跃务实的学风,新生院青年学子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带给老师们一次次惊喜和欣慰。
      校领导表示,“新生院第一学期围绕新生教育的特点,以学生为本,在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建设特色课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特色探索,为学校即将推进的全校范围的大类招生、培养与管理的联动改革进行了前期试验和尝试,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

1
      首设“新生院(筹)”,推进“招生、培养、管理联动改革”+“人才跨学院大类培养”
      2018年9月,同济大学新生院(筹)正式开启,包括“工科试验班”和“少数民族预科班”,首迎480多名大一新生和46名预科新生。
      设立“工科试验班”是我校面向“社会栋梁、专业精英”培养目标实施的招生、培养、管理联动改革,是推进人才跨学院、跨专业大类培养的一项重要新举措,旨在在强化通识教育的同时,让新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大学学习生活。,该试验班立足于“互联网+、新工科、仿真”三大特色,面向土木工程学院的“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的“测绘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技术”,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飞行器制造工程、工程力学”等6学院11个专业。
2
      “我们希望通过新生院这一平台,探索突破囿于专业培养的思维定势,打造宽口径、重交叉、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面是为了逐步构建具有同济特色的本科阶段通识教育体系,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既有传统专业的内涵升级改造。” 本科生院院长、招办主任黄一如教授介绍,第一学年由新生院对工科试验班学生统一实施教学与管理,开展大类通识教育;第一学年末,学生可结合个人专业兴趣确定主修专业,进入各学院进行专业学习。
      作为招生培养、管理、联动平台学院的新生院,2019年也将成为我校全日制本科生规模最大的学院。学校通过新生院(筹)的运作,探索其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在实验阶段,本科生院拔尖创新教学中心承担新生院(筹)综合管理办公室的职能,教务管理办公室采用各学院教务员抽调轮岗的方式,学工部从学院借调多位优秀辅导员负责新生院的学生工作,导师和班主任则由各学院派出。

院士、杰青走上《专业导论》讲坛,对新生进行“专业通识教育”+“专业引导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海洋事业正在经历着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增强海洋意识、弘扬海洋文化,走向深海大洋,承担起振兴华夏的伟大责任。” 年逾八旬的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语重心长地对台下500余名学子说。
3
      这是上学期新生院《专业导论》必修课程第5讲,汪品先院士以“人类与海洋”为题,深入浅出地为这些大一新同学们讲述了海洋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海洋开发在维护国家权益和民族复兴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呼吁要进一步强化海洋意识、推进海洋事业发展。
      这门《专业导论》是专为2018级工科试验班的新生量身打造的必修课程,每周三第7和8节开讲,由土木工程、海洋与地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与能源工程、测绘与地理信息、航空航天与力学等6个学院共同参与。采用系列讲座的形式,所邀请的主讲人均为在相关学科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大家或业界翘楚。在第一阶段的6次讲座中,院士、杰青、企业总裁走上讲台,他们既立足专业,为工科试验班的大一新生们解读国家战略,又跳出专业为新生的人生选择和专业确认给予方向指引。
      我校兼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在第4讲的讲座中,介绍了如何破解能源环境难题,走创新技术发展道路,勉励同学们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观察能力。 第3讲邀请了Wayz.ai创始人陶闯博士,他通过道路测量、自动驾驶、海下勘测、三维地图构建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方向与未来机遇,分享了自己的职业感想,希望同学们用勤奋和毅力在自己所选的学科做出成绩。
      另3讲分别是由我校杰青、土木工程学院黄雨教授主讲“面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质环境科学与工程”,杰青、航天航空与力学学院院长李岩教授主讲“航空航天与力学——成就梦想的摇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邱军教授主讲“材料——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
      与《专业导论》课程同步配套建设的,有11门专业基础课,由各相关学科精心打造,更全面地介绍专业的学习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学生在听完6次的《专业导论》讲座之后,自主选择专业基础课。上学期,测绘学院刘春、海洋学院周怀阳和耿建华、土木学院周念清、机械与能源工程张旭等多学科教授,以及特邀的水运工程专家时蓓玲、材料专家宋锡滨、人工智能专家王万良主讲了专业基础课。

      系列高端讲座带给同学们的收获超出预想。《做新时代国家海洋战略中的弄潮儿》《智能城市的未来,如何唱响测绘地理的最强音》《浅谈新材料的出路之一——新型建筑材料》《不局限于地质的当代地质科学与技术》《浅谈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浅谈建设健康室内热环境的重要性及措施》《航空航天与力学:科学与工程最美的结合》《浅谈新兴能源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于前景》《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同学们在一篇篇学习报告中纷纷表达了对相关学科专业的认知,更表达了对学好专业未来投身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憧憬和决心。
      “我们以《专业导论》课程为抓手,积极打造了专业通识教育‘1+11’的课程链、课程群,给予了新生在专业基础学习中更多的导向性和选择性。”黄一如说。

集中优势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国际视野
      新生院邓欣凌等160余位同学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新生院班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学员。该培养学校上学期开学,旨在从“价值引领、学业支持、身心健康和能力提升”四方面全面发力,以班级学生骨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新闻中心记者在培训学校的《培养方案》上看到,既有时政报告、专著阅读、实务培训、健身跑步等通识必修课,也有主题实践、杰出校友沙龙等通识选修课,还有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演讲、专题阅读沙龙等个性实践课。还安排了9位学长担任同学们的指导员。每位学员需在一学年内修满50学分。
6
      新生院同学们对每周二下午、周五下午也格外期待,因为有他们喜爱的能力拓展课程。新生院充分调动了校院两级资源,采取讲座、参观、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通过第一、第二课堂联动,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能力拓展课程,作为培养方案的有益补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拓展课程板块注重基于大一新生的实际需求,从产业的角度进行专业选择的引导。
      华测导航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临港基地,以及自然博物馆能源系统、佘山天文台、隧道博物馆、青草沙水库、常熟虞山地质实习等地,留下了新生院同学们兴致勃勃参观的身影。由此也激发了同学们对相关专业的兴趣。下学期,新生院将以“济世大讲堂”、通识模块化课程等形式,继续进行拓展课程建设。
      “参观了华测导航公司,我对学习测绘这个专业之后从事什么工作内容有了比较直接的了解。”郑晨恺同学说。
7
      新生院还有意识地利用学校资源,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合作,让学生与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面对面共同探讨全球发展与难民问题。为新生院学生量身定制并选拔名13名学生参加“2019年寒假硅谷圣何塞州立大学工程科学入门项目”,基于圣何塞州立大学的顶尖师资,以当今在硅谷运营的科技公司为背景,引领学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相关入门知识。
      “下学期,新生院将开展包括首届学术嘉年华在内的‘专业节’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平稳开展学生主修专业确认工作。”黄一如说,我们将积极配合学校大类招生改革的推进,深入开展调研和预研工作,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8

新生院学生学习报告摘录:
      新材料,新理想,需要我们每个人一同去努力,去奋斗,方能实现卓越成就。盲目提口号固然不值得提倡,脚踏实地、一步步后发赶超才是正路。就让我们一同拼搏,一起努力,让新材料的尖端领域,也能听得见中国人的声音!
———张子冲
      我国海洋产业的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确实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题,需要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复合交叉。这一点和同济大学新生院的构想有相合之处,注重学科交叉是解决这些技术问题的新思路。在新时代的国家海洋战略下,需要更多优秀大学生投身相关前沿课题的研究中,以接力海洋技术和海洋产业的新发展。
———张添
      对于航空航天专业人才来说,也要注重与其他专业的复合、交叉,做到专业内的“精”“透”“专”,专业外的兼容并包、多元发展。如此,才能适应新工科环境下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新要求,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助推加力。
———韦海云
      这场讲座,让我充分了解了我国能源节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让我对加入这一专业,为我国能源节流奉献一份绵薄之力充满期待。
———王力
      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建设模型和经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城市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于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相关的事业,为打造文明城市、建设美丽中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宋杨子


返回